跳至內容

關於骨質疏鬆症,您需要知道的十件事

下文解答有關骨質疏鬆症的一些常見問題。

A: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頭變得鬆軟、密度降低、結構變脆的疾病,使得骨骼無法承受日常壓力,輕微碰撞或跌倒就可能導致骨折。它不像其他病症會有明顯的早期症狀,常常是在骨折之後才被發現。尤其在女性停經後,由於女性荷爾蒙(雌激素)驟減,會加快骨質的流失速度,因此50歲以上的女性是高風險族群。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脊椎、髖部與手腕,這些骨折不僅造成疼痛,還可能影響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。


A:女性從年輕時起,骨骼密度就比男性低;進入更年期後,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大量減少,而這種荷爾蒙有保護骨骼的作用。一旦雌激素下降,骨質流失速度會明顯加快。另外,若年輕時未養成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、鈣質攝取不足,骨骼基礎儲存量較少,也會加速骨鬆問題。許多女性更年期後會出現駝背、身高變矮、腰背痠痛等現象,這些可能都是骨質疏鬆的徵兆,千萬別輕忽。


A:骨質疏鬆的可怕就在於它是「無聲的病」,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骨質流失。等到出現明顯疼痛、駝背、身高縮水,甚至骨折,才驚覺骨骼早已不健康。尤其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被誤認為是年紀大了背痠痛,其實可能是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。這也是為什麼建議40歲以上女性要定期檢查骨密度,提早發現骨質變化,比等到骨折後才治療來得有效又安全。


A:最準確的方式是接受「骨密度檢查」,目前最常用的工具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(DEXA或DXA掃描)。這項檢查簡單、無痛,也不需特別準備,只需花幾分鐘,就能清楚知道你的骨骼密度狀況。檢查結果會用T值來表示骨密度與年輕人正常值的差距,T值越低,表示骨質疏鬆風險越高。40歲以上女性,特別是停經後、有家族史或曾經骨折者,建議每1-2年檢查一次。


A:骨質疏鬆最嚴重的後果就是「骨折」。常見部位包括髖部(大腿根部)、脊椎與手腕。髖部骨折特別危險,因為可能導致臥床、行動不便、甚至增加死亡風險。脊椎骨折會造成駝背、身高變矮與慢性背痛,影響日常活動與自信心。有研究指出,發生骨折後的女性,在一年內有高達20%可能無法回復到原本的行動能力。因此,預防骨折就是預防失能、保護生活品質的關鍵。

A:要讓骨骼強壯,關鍵營養素是「鈣」和「維生素D」。鈣是骨頭的主要成分,建議每天攝取1000-1200毫克。好來源包括牛奶、起司、優格、小魚乾、豆腐、深綠色蔬菜(如地瓜葉、芥藍菜)。維生素D則幫助腸胃吸收鈣質,建議每天攝取800-1000 IU。可從曬太陽、吃鮭魚、鯖魚、蛋黃等獲得。也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補足缺乏的部分,可先與本院專科醫師討論服用方式以及建議。

A:是的!曬太陽是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自然方式,有助於提升鈣質吸收與骨頭健康。建議每天曬太陽10到15分鐘,讓陽光照到手臂與腿部皮膚即可,最好選擇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後,避免紫外線最強烈的時段。即使你飲食再均衡,若缺乏維生素D,鈣質也難以被吸收進骨頭。若你長時間待在室內、很少曬太陽,建議定期檢查維生素D濃度,必要時補充維他命D3。

A:運動是預防與延緩骨質疏鬆的有效方式,尤其「負重運動」最能刺激骨骼生長。像是快走、爬樓梯、健走、瑜珈、太極、輕量訓練等,都能增加骨密度。同時也能強化肌力和平衡感,降低跌倒與骨折的風險。建議每週至少進行3-5天、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。若過去少運動,可以從伸展與低強度的運動開始,循序漸進最重要。

A:當然來得及!即使已經停經,骨骼仍會持續代謝與更新。透過正確飲食(補充鈣與維生素D)、規律運動、維持體重、戒菸限酒,都能有效延緩骨質流失。另外,若醫師評估風險較高,也可考慮使用骨鬆藥物如雙磷酸鹽、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(SERM)或骨生成促進劑等。骨質疏鬆雖不能完全逆轉,但可以控制、改善,維持健康生活品質是絕對可能的!

A:可以!骨質疏鬆並非無藥可醫。除了飲食與運動之外,根據骨密度檢查結果與個人風險,醫師可能會開立藥物治療。目前常見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(如Fosamax)、骨吸收抑制劑(如Denosumab)、或刺激骨骼生成的藥物(如teriparatide)。這些藥物能幫助穩定或提升骨密度,減少骨折風險。治療期間須定期追蹤檢查,並注意副作用。配合生活方式改變,治療效果更佳。